English | 中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论坛问道 > 人物访谈 > 街道:大型复合社区的血脉

街道:大型复合社区的血脉

街道:大型复合社区的血脉

访绿城沈阳全运村规划设计总监张轶群

“一开始,我们就从整个开放空间的体系和网络的营造上塑造全运村绿化的基底,再把住宅和街区放到其中,形成一个绿色的生态环境,使沈阳全运村不仅仅是中央社区,更是一个具有大型城市公园的社区。”


《理想+》:绿城在大型社区的营造上已经积累的相当丰富的经验,也有很多具有代表性的项目,您本人也担纲设计了如青岛理想之城、海宁百合新城、济南全运村等一系列大型社区,在您看来沈阳全运村在项目规划上和以往的这些项目有何不同?

张轶群:这个项目和我们以往大型社区的开发有很大的区别,它是一个大型的复合社区,处于一个新城开发的体量和规模,同时是城市中央社区,在和城市结构的融合、交通路网的组织、城市设施的配置共享,包括物业形态的安排等各方面,都和我们以往做的大规模复合社区的开发都有很明显的不同。实际上,绿城在大型复合社区规划上的手法经历了几个不同阶段,一系列项目的积累,在理念、经验、开发实践上都有了一些变化,从最早的海宁百合新城到杭州翡翠城,再到青岛理想之城,以及后来的济南全运村,绿城在开发理念上从最早的大型封闭园区式的概念,再到逐渐和城市社区结合,最后到沈阳全运村项目这样一个开放式的,和城市完全融合的结构,经过了好几代理念和思路上的变化。


 《理想+》:沈阳全运村位于沈阳浑南新城核心区块,可以说是未来城市发展的先导区,这样的区位优势,在规划时,如何使这一区块在整个城市中具有很强的识别性和标志性?

张轶群:沈阳全运村和一般市郊大型社区不一样的是,它是城市中央社区,所以它在交通体系、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天际形态的组织、开放空间的安排上就和城市结构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部分比其他项目更重一些。另外这个项目西侧就是城市中轴,其中还有几个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一是城市中央社区的门户营造,即社区面对城市界面的形象,我们把五星级酒店放在城市的门户区,然后塑造一条连接城市中心和社区中心的核心景观大道。二是整个2600亩大型社区的城市意象,即我们要做一个具有怎样特色的城市新城,这个项目有一个特殊的优势,即一个贯穿基地180米的泄洪渠,这是我们绿化和开放空间很重要的条件,所以我们主要是围绕这个绿化条件塑造一个具有标志性的大型生态复合社区。


《理想+》:项目以“景观都市主义”作为规划的核心理念和指导思想,在将这种理念植入沈阳全运村景观设计并使之落地的过程中,具体是如何体现的,怎样理解景观的“开放性”?

张轶群:景观都市主义实际上是国外近10年来,城市更新和开发很重要的潮流和方向。我们以往开发一个项目都是从规划到建筑到景观,是一个线性的过程。而欧美国家在经过多年开发后觉得,在开发之初就从景观的角度切入,这样更容易最终形成一个综合规划的体系,也是城市涉及对景观应有的“回归”。回到我们的项目,我们有一条180米宽的城市绿带贯穿基地,同时政府有强烈的意愿把它打造成浑南新城自然生态体系重要的一部分,所以一开始,我们就从整个开放空间的体系和网络的营造上塑造全运村绿化的基底,再把住宅和街区放到其中,形成一个绿色的生态环境。同时围绕水系,打造生态中央公园和塑造滨水商业街,打造出整个中央社区当中的核心空间。使沈阳全运村不仅仅是中央社区,更是一个具有大型城市公园的社区。这一系列的内容营造了整个全运新城的核心意向,都是围绕滨水公园来设置的设施,这些设施又相互补充,形成了整个区域的复合的中心。而所谓“开放”实际就是景观完全融合于整个规划,居住者可以通过道路非常便捷地到达这里。


“我们在项目里塑造了一个比较丰富的路网体系,还要同时保证路网能够各得其所。项目中有交通性的街道、生活性的街道、景观性特征比较强的街道,还有完全的步行街道,非常多元化。”


《理想+:基地原有的道路形态是怎样的?项目在街道的规划上是否遇到过难点?

张轶群:对于大型社区开发来讲,最重要的还是交通网络的营造,整个社区和城市的联系就依托这个网络体系建立起来的。规划的难点在于我们基地中百分之五十以上的土地处于南偏东45度以上的偏折角度,尽管路网比较顺畅的,但是路网偏褶尺度很大,而且整个基地内部的路网体系也是比较缺失的,因为南边有当地的山体,路网到了基地这部分就断了,体系不是很完整。所以我们在做的时候很重要的一点,首先把路网结合大众居住的习惯变成正南北走向。第二,我们要把和周边的道路形成一个无缝的衔接,包括南北向的交通、东西向的交通我们都做了梳理,梳理后的路网跟城市就能形成一个比较连贯的系统。


《理想+》:项目中有层次分明的街道设置,这些街道如何分割整个园区,又如何保持社区的整体性?

张轶群:我们在项目里塑造了一个比较丰富的路网体系,还要同时保证路网能够各得其所。项目中有交通性的街道、生活性的街道、景观性特征比较强的街道,还有完全的步行街道,非常多元化。换句话说,项目中所有的道路设置都是有分级的,首先是考虑交通为主的,连接城市主干道的主要通道;其次我们在项目中设计了很多的人车混行的道路,所谓人车混行,就是要控制车速,这里我们意识地把道路宽度做得窄一些,这样也有利于营造园区的感觉;第三我们设置了社区生活性道路,它是低速的,适宜散步、氛围安静的。我们这些设置都考虑了人的基本尺度,使人在其中比较舒适,通过这样的原则,把道路划分。


《理想+》:项目强调营造一个宜居的环境,在这些街道的规划中,如何保证步行体系的完整性和舒适性?

张轶群:我们一直认为步行是最生态、最环保的出行方式,在沈阳全运村项目中我们也提出步行优先的策略,而且这个策略体现在规划的各个环节,我们在街道断面上都做了精心的控制与设计,包括绿化种植、设施带、步行尺度,使得整个人行体系比较完整。具体来说我们一是建立方便、舒适、完善、可达性好的步行网络,业主通过步行可以到达社区的任何地点,任何交通类型的道路都设有人行道。在商业中心区设置了一些纯粹的步行街,人行道宽阔舒适,十字路口之间的距离很短,路口和路段均设置完善的交通标志,局部重要路口设置信号灯,保证行人的安全性。第二是我们希望建立一个优美的步行环境,在滨水和社区内部设置舒适的景观步行道,加上滨水的商业休闲设施、公园化的步行体系,构成优美的景观步行系统,加上中央的黄金城道也是一个核心的社区生活休闲的空间,这样整个形成一个完整的步行网络。第三是强调人性化的设计,我们将人行道网络以及所有建筑物都进行了无障碍设计,满足儿童、老人和残疾人的出行安全。可以说整个道路体系上我们强调了一个慢生活系统的连接和营造,然后在这里面形成不同尺度的,我们所谓的“街区中的园区”,既要造街,还要保持园的特色,因为园的特色意味着安宁和品质,也是绿城一贯以来就善于营造的。

 

《理想+》:大型复合社区之中街道是不是也是商业布置很重要的载体?

张轶群:是的,我曾经看到在上海的古北新城二期有一条人车分行的中央的商业街道,周围连接了6个社区,从实际使用效果来讲,它变成日常居民主要生活活动的中心,我们觉得这样一条街道还是非常有特色的。所以在项目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上主要强调了双中心,一个是整个大的社区中心,另外在东侧设置了一条生活的次中心,因为在外围,还有大型的城市服务设置,包括北边有一个类似城市综合体体量的万达广场,所以在这一侧,基本上是社区类的商业业态,跟公园结合在一起。整个商业布置在体量和规模上不仅仅考虑整个项目2600亩配置所需,更服务于整个周边的社区,变成城市商业很重要的一部分。所以项目中有西侧滨水的集中商业,北边黄金城道为代表的休闲商业,南面也设置了大型超市等生活配套。

 

“肯定会强化体育的概念,因为全运会相当于我们这个项目很重要的一个品牌。”


《理想+》:项目中是否有专门针对全运会设置的配套设施?这些设施在全运会后投入商用时如何处理?

张轶群:这个项目除了住宅之外,主要还是全运会期间大型的餐厅,包括休闲娱乐的设施,比如健身中心、娱乐中心等,这些主要是结合商业中心,在全运会期间,提供餐饮、休闲、娱乐、运动中心等配套服务,全运会之后转化成商业中心的一部分功能,继续为业主服务,会有一些基本的调整。另外,结合外围的场地包括绿地等,全运会期间会做大型的停车场。


《理想+》:全运赛事之后会不会在项目中把“体育”这个概念继续做下去?

张轶群:肯定会强化体育的概念,因为全运会相当于我们这个项目很重要的一个品牌,因为在济南全运村项目中全运会时就把中央会所的功能做得比较强,突显了它休闲的特色,在全运会之后,也变成了区域性的体育运动中心,所以我们也会在赛后都继续强化这样一个特色。一是结合健身中心,二是结合城市公园,除了一般公园的基本功能之外,会强化休闲运动的特色。因为公园始终具有很大的弹性和灵活度。


《理想+》:在北方城市开发项目,尤其是一个要满足大量人口居住的大型复合社区,规划手法和理念和南方地区有什么不同?

张轶群:一般来讲,对于城市营造,内在的规律和特征没有明显的不同,但是一个地方的居住习惯上会有区别。主要是体现在建筑设计上,产品的选择,包括气候条件带来的对整个布局形态的影响。在南方,我们常在景观条件、视觉条件比较好的位置设置点式楼。但是在北方他们很少会选择点式住宅,因为天气寒冷,风沙较大。比如在沈阳,基本都是短板或板式的建筑形态。另外,北方的冬天时间长气候冷,我们在南方习惯做的休闲步行街在这里就不适合,这种室外的生活场景和氛围在这里的气候条件下比较难实现。所以我们的商业也是全天候的室内步行商业,这都是根据地域条件、气候条件形成的。


《理想+》:沈阳全运村是绿城参与营造的第二个全运村项目,之前的济南全运村项目在业界也收获了很多赞誉,两块基地在规划上难易程度如何?

张轶群:其实两者相比,沈阳全运村这块地和济南相比条件要更好一些,济南的基地是一块带状狭长的基地,南北拉得很开,西侧城市的开发也不是很明确,从整个社区结构和城市结构的组织上会比在沈阳更难一些。相对来说沈阳这块基地具有很有先天优势,一是中央社区,又有复地,二是环境条件,比如之前所说的贯穿基地的城市绿带,另外基地和周边的路网的衔接比较顺畅,三是基地周围的配套也比较完善,比如鲁迅美术学院、沈阳音乐学院、会议中心等等,并且这些配套后续的落地情况都比较好。

 

“开放空间的营造,结合城市开敞空间系统的布局,规划大量的绿色空间和水体,调节城市小气候的同时,增强城市自身的碳汇能力。”

 

《理想+》:在做大型社区规划时,对土地的集约利用也非常重要,在这方面沈阳全运村项目有什么特色?

张轶群:首先,这块地政府规定开发容量是1.5,而且项目临近机场,限高70米,只有地标性建筑可以突破100米。所以我们在土地利用上主要考虑了三个方面,第一是土地利用高效复合,复合开发,尤其是对于公共用地和公共空间。第二是密度,密度是我们做新城开发很重要的一点,什么样的密度是合适的,在这里面我们主要考虑了2600亩大型社区的整体形象和核心意向,围绕城市公园做了一系列公共中心,主要是三个点:城市酒店、城市休闲商业和文化中心、一个是中央核心社区,周边布置低密度、中密度、高密度三个层次的建筑群,这里面高层的量不多,主要是围绕核心社区空间做了一些低层的建筑,比如绿城口碑非常好的产品法式多层,这个产品在当地应该说是比较高端的。另外,我们考虑到了项目和城市的关系,希望将来从城市中心看过来可以有一个鲜明的城市意向,中间的高度是控制的,主要以多层的产品为主,周边分布小高层,外围是高层。第三点,适应性和弹性,这点在大型社区的开发中非常关键,街区式的规划就有这种好处,化整为零,它通过街区将整个项目分割开来,可以更好地适应后续的变化,即使以后产品从低层改为高层,也没有问题,而且对整个项目结构不会造成伤害和影响。


《理想+》:近年来,生态城市的概念在不断被强化,像沈阳全运村这种既承载特殊意义,又树立地标形象的大型社区,如何为将来入住的业主营造一个绿色宜居的生态之城?

张轶群:我们对于营造生态城市,有几大规划设计策略,第一是我刚才所讲的在土地利用上实现适度的功能混合,包括商业、办公、居住、公园等不同功能之间的复合,创造紧凑、便捷同时又有活力的社区中心和邻里中心,并且通过这样来减少交通距离和交通量,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的效率;第二是交通系统上我们提倡绿色交通,采用公共交通优先的交通体系,并提供完备的自行车交通和人性化的步行空间,减少交通过程中对能源的消耗;第三是开放空间的营造,结合城市开敞空间系统的布局,规划大量的绿色空间和水体,调节城市小气候的同时,增强城市自身的碳汇能力。举个例子,比方说社区污水的处理上,我们会将建筑屋顶收集的雨水就地储存,通过社区雨水花园净化后,充分与社区景观结合创造优美的水网,也为适合湿润环境的动植物创造生存条件;第四是绿色建筑,我们贯彻绿色建筑的设计建造理念,通过对建筑物的材料、隔热保温性能、能源自给自足等方面的关注,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第五我们提倡积极采用替代能源作为城市能源供给的来源,比如太阳能、风能、生物能、地热、垃圾焚烧等,同时采用地区供暖、供冷等技术手段,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我们也希望通过这一系列策略,在浑南新区打造一个低碳、绿色、宜居的理想社区。

人物介绍

张轶群 首席设计师 1972年出生,辽宁沈阳人,毕业于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1999年留校任教至今。 1998年成立“源.筑创作”工作室, 2002年成立“济景设计”、“轶品景观”,任总经理,首席设计师。 在十余年的设计实践中,专注于公共空间设计与场所营造,特别强调“景观”作为创作源泉的方法,以及在城市空间建设中的意义和价值, 运用“整体设计的理念与社区营造的方法”,在大学校园、社区、城市设计、景观设计等各个领域进行了大量的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Copyright © 2024 上海济景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上海济景规划设计中心 上海群相建筑设计事务所 版权所有,并保留所有权利。 ICP备案证书号:沪ICP备11003643号